黑客业务

怎么联系黑客,黑客联系方式,顶级黑客在线接单网站,网络黑客,黑客技术

中医基础知识58例(史上最全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学基础知识有那些

中医基础知识之我见:中医不仅是一门单纯的医学,其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追随古哲学思维,渗透着天人一统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中医总括有四点: 第一点是医道,医德。此各人见解不同,余则紧记一对联"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间疾苦,不讲事不讲非只讲修身行善积德"。前人曾说医者父母心,因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给了医者。的确,医学乃是一门做人的学问,没有一颗善心,又怎样去救人活命呢?, 第二点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所以,天地之一切皆会影响及人,而人亦可反映出其所在环境的一切。记得曾治一妇人,年62岁,现住沙湾荷景三区。诉说己咳嗽两年,多处治疗未果。开药三服,几天后复诊说,药后稍愈,隔天又咳。详细询问后,提出是否家居风水问题,最后决定同往一看。发觉病妇房间居于室之东北方,此乃全室至阴之方,风水上称之为"鬼门"。妇人本属阴,年老阳更不足。又居阴地而至阴太重,则病缠绵而难愈,劝其换房居住。。后经其子证实,于换房后7天,病不药而愈,此天地之气造化于人。天地一切皆会影响及人,但人也会改变环境,此风水之道,在这不详谈。第三点是"形与神俱,不可分离"。认为人分形体与精神,决一不可。谓"形不劳,神不散,可活百气。"按现在讲法,形即驱体,神即灵魂。我在这不是讲迷信,但灵魂确实存在,如你不信,中医就难懂了。因中医多处讲到这问题,如形神,营卫,气血等。确定人魂之后,这些问题便易理解了。就按现代科学来说,要制造一个与人体外形一样,内在所含的化学成份物质也一样的物体,不是难事。但怎样做这物体也不能自我生长并生存。为什么?因当今科学不信灵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无神存。中国古传之术也多有应用灵魂之法,中医"祝由"科也是其一。可惜己被当今政府严制了。而西方研究之傕眠术,也正是应用人体灵魂之术。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道非道,非恒道。名非名,非恒名。"之理。第四点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医认为病由邪生,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得之于饮食居住,阴阳喜怒。而万物既有阴,即有阳,一物二分。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阴阳互生互制也。中医的辨证观也正是如此。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整个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世界内部的阴阳的矛盾统一。中医的治疗亦根据此理定立标本缓急(所谓本,就是与疾病相对的一面。标即病所表现出的症状)。认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则先治其标。确定治疗先后,就采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断。。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本质,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而这正是自发地运用了矛盾的对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辨证观,总的治疗原则是针锋相对,针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的状态,釆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的冶疗方法。临证时,又同一疾病,由于时令,气候,地区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职业等不同而治疗方法也不同。其蕴含着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辨证思想。而有时候,虽不同的疾病,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可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这说明中医学是从运动的观点而不是从静止的观点,从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不是从孤立的观点来看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注重其统一性,即整体观念。既重视人体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除阴阳外,应用于中医缺不了的还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其特性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润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作辛,土爰稼穑作甘。"通过其特征引伸天下万物。五行学说是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则,阐释人体和五行的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疾病好发季节和病机转变,阐释临床现象的机理,指导确定治疗方法。并认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断运动也与外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具体地阐明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阴阳五行皆本于气,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古人通过阴阳五行之确立,应用于四时,定出了"五运六气"之法,现称"运气"学"。通过其应用,我们便可预测出某时期,某地区,某年龄阶断的人,多会患某类型疾病,对区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中医对于人体脏腑机能的描述称为藏象,其学说是通过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对于研究人体的生理及病理,指导临床实践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除脏腑外,人体还有奇恒之腑,气,血,津液等组织。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联系。而经络则是其相联系的系统之一,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经筋,皮部,络脉四部份组成。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其主干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为终筋,而皮部即是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分支的部位。经络的主要生理机能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过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作传导。调节机能平衡。所以,通过对经络的调理,剌激,也可达到治病养生的作用。那什么是生病?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体生病呢?病因泛指能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状态,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其总括有以下几点:一,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二,疠气,即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三,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过则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四,饮食,劳逸所伤。五,外伤,包括金疮,跌打,烧伤,冻伤,虫兽伤。六.痰饮,瘀气。而各种病因又会导致人体出现虚实现象,阴阳失调,气血失调,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经络偏逆,脏腑失调等病理现状。对于疾病,而原则上是以预防为主。治疗时须紧记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脏腑功能,及气血关系等。并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运用。以救人活

中医基础知识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 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7.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8.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9.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2.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3.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18. 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

19. 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

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31.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

35. 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 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

38. 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41. 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42.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43. 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

5.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

6.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7.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8.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

9.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

10.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

1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12.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

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3. 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

4.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5.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6.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生气通天论》)

7.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

9. 惊则气乱。(清·何梦瑶《医碥·气》)

10. 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

11. 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

12. 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3.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 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

15.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

1.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8. 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 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31. 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十一、经络针灸

1.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头者,诸阳之会。(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4. 治痿者,独取阳明。(《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有诸内者,形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3.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

5.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 脉贵有神。(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

8.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十三、辨证要点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至真要大论》)

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

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

7.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8.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

9.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10.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6.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 脾病身痛体重。(《素问·标本病传论》)

十四、治则治法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素问·疟论》)

1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7.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8.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9.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30.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问·至真要大论》)

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2. 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3.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

34. 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

3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

36.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37.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38.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39.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0.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1.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2.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43.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4.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生气通天论》)

45.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6.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47.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十五、药物方剂

1.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

2. 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3.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

4.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春温夏热病大法》)

5. 附子无姜不热。(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6. 石膏非大剂则无效。(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兼有伏热证》)

7. 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十六、临床疾病

1.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2. 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金·张元素《活法机要·咳嗽证》)

3.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喘》)

4.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明·虞抟《医学正传·哮喘》)

5. 无痰不作眩。(元·朱震亨《丹溪必法·头眩》)

6. 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眩晕》)

7. 诸有水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汉·张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8.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汉·张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9.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0.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1. 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清·江涵暾《笔花医镜·盗汗自汗》)

12. 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

13.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乌梅丸集注》)

注意:中药需在专业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潘德孚中医《治病的常识》精华77条

《治病常识》77条,预祝您及亲友们受益!1、知道病名不是目的,治好病才是目的。2、病灶是病果,不是病因,去因才能去果。手术切除,是掩耳盗铃之举。3、根据病名治病的医生,不是好医生。因为生命是动态的,病情也是动态的。以静态衡量动态,如同刻舟求剑一样愚蠢。4、病情在变化,固定用药是错的。5、许多病有自然自愈力。统计显示,癌症治疗者比不治疗者死亡率高。6、发烧,因人不同,病症不同,治疗也不同。同一个人,发烧时间不同,治疗也不同。生命既有个体特异性,又有动态性。生命的特性,决定了无绝对治疗的标准。7、生命科学不同于物质科学。8、庸医越来越多,所以一旦医生罢工,医院的死亡率就会降低。9、人的身体内,也是有层层空间。怕风发烧是表症,不怕风发烧是里症,表症不能攻里。10、所有被治好的病,都是因为病人自身的自愈力在起决定性作用,医生只是帮忙,不要贪天之功。11、没有医德的医生,比恐怖组织还可怕。高尚的医德,指导医生们以救病心救人命为荣,以乘人之危、发病难财为耻。12、疱疹的病因:过劳、过虑。《圣德规养生篇》告诉我们健康美丽的秘密是:“不贪欲,不妄劳,心怡爽,身康俏。”13、医学是要命不要钱的;市场是要钱不要命的,市场医学是个怪物,吞钱又吞命。14、一旦病人康复,制药公司凭什么生存?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制药公司是生命的敌人,是病人的敌人。可是为什么病人抱着化学药剂不放,头脑如此简单?因为错误的知识与常识,被科普到头脑里,塞满了。15、《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所以蓄养浩然正气,能防御病魔。正气不足,就会遭到病魔干扰。16、读圣贤书,养浩然正气。正气存内,病邪就无从侵扰。《圣德规·正信篇》:“怀正念,祛百邪。心有漏,祸必劫。”17、西医的对抗疗法,是一种线性思维,其针对性强,统领性弱;只看局部,忽略整体。事实上,人体内外,万物相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医正是这种立体思维、全局思维。中医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无形才是根本。平衡无形、调节无形是中医的长项,却是西医的短项。西医剖析尸体,中医研究活人。那么对于我们活人来说,谁更科学可靠呢?18、许多人关注疾病,而不关注健康。其实,求医不如求己,养生胜于治病。日常养生,能防病于未发之时。《圣德规·养生篇》:“不贪欲,不妄劳,心怡爽,身康俏。”19、扶正人心、传递正善的人,是上医。修正价值观,蓄养浩然正气,对于生病来说,就是防未染。所以上医救心,上医治未病。20、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治病。而且,我们每个人身上本来就百药齐全。21、任何生态系统,都有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其有序运行。被压弯的材料,在其屈服极限内,能自我恢复原状。土壤生病了,她的自净作用会促使她自我修复。水体生病了,她的自净作用会促使她自我修复。大自然中一切都有自康复能力,包括人体,也有自康复能力。生态修复,都以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为主,而以外界人工作用为辅。中医治疗的任何手段,都是一种辅助,都是为了激发、调动患者本身的自愈力。潘德孚老先生认为,所有看似被医生治好了的病,实际上是因为病人自身的自愈力在起决定性作用。医生只是帮忙,不要贪天之功。《圣德训·养生篇》告诫世人“慎求医,莫贪药”。22、医道同源。23、伤害生命自愈力的一切药物和诊疗方法,都是不科学的。24、一切外科手术,是最后考虑的治疗方法。非万不得已不能用。25、生命的整体性决定,任何疾病都是整体的疾病,都是对生命的威胁。26、健康人体内,也含有无数种细菌,这些细菌与他和谐共存。27、抗菌素制造了体内微生物的不平衡。28、健康就是体内平衡:心理情感平衡,脏腑功能平衡,营养平衡,微生态平衡。29、治病的根本道理是调节平衡。30、最好的医生是病人的自愈力。31、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不用药物。32、长期服药,是在制造长期病人。33、医学按市场运作不是治疗疾病,而是制造病人。34、市场医学决定了富人比穷人看病更危险。35、医院应该是病人的救命道场,而不应该是制药公司的发财机构。36、医学进步标志,应该是治疗效果,与科技仪器无关。37、解剖学误导以身体为生命;细菌学误导外因是生病的依据。38、外来细菌,是在寻找它们天然的栖息场所--病组织,而不是作为病组织的起因。就如同蚊子只是寻找静止的水面,却没有让水静止一样。细菌何罪?细菌之所以侵入,是因为我们自身失衡了。俗话说,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圣人说,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所以,出现任何问题,首先要反思自我,而不是责怪外界。《圣德序》告诫我们“内求则日益,外求则日损”。39、关于治病,我们不要总寄希望于外来的神力,其实,一切奇迹都是自己创造的。40、四诊八纲,像搜集情报;处方用药,像排兵布阵。41、癌症就是肿毒,没有什么了不起;癌症是慢性病,并非必死。42、外科医生应该称技工或技师,而不能为医师,更不能称为医学专家。43、人体内每个细胞、分子、夸克都具有个体特异性。44、中西医,治病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具体的处理手段,而在于抽象的思维判断。45、有些医生,把疾病看做生命的求救信号;有些医生,把疾病当成誓不两立的敌人。46、中医现代化,指的是在语言表述上,用现代词汇来诠释中医。天不变,道亦不变。中医的医德、医道,永恒不变。47、所谓亚健康,更像一种恐吓,制造出更多的“病人”,就能搜刮走更多的血汗。48、现代医学的检查,是结果,而不是原因。49、过敏是人体对病毒的敏感反应。50、感冒说明生命正在进行自我防卫。51、对待身体要想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应该关心她,帮助她,引导她,锻炼她。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该睡觉的时间泡吧,不按季节增减衣服,这种糟蹋虐待自己身体的人,不生病才怪。一间房子,堆满垃圾,招来苍蝇无数。甲医生说,我有特效杀虫剂,只要一喷,苍蝇马上被消灭。果不其然,他拿出喷枪,一会儿功夫,苍蝇全部被歼。但没过多久,又一批苍蝇闻着垃圾的味来了,而且比第一次更多,因为屋里更脏了。甲医生再来喷药,喷着喷着,杀虫剂不管用了,最后只能向苍蝇们投降了。换来乙医生,他说,为什么会招来苍蝇?那是因为屋里垃圾太多。只要把垃圾清除,苍蝇自然不会再来。果然,乙医生打扫房间,一会儿功夫,屋内洁净清透,苍蝇没有了繁衍环境,也就销声匿迹了。点评:任何组织、事物,都有生命,都会“生病”,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生命是动态的,协助这个“动态”运行和谐平衡,是治疗的目的。愚医,治得病状;慧医,治得病体。《圣德规养生篇》:“药扶正,德免疫。”《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54、中医药学是:根据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按照阴阳五行所揭示的生命运动的规律,以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借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和自然界万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偏性,使之恢复到和谐平衡状态,从而保障人们健康的医学。55、中医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日月运行、四时变化、环境差异,皆影响人,而且人的五脏六腑亦是一个整体,相互密切联系而不能分割,故中医讲究“因时、因地、因人”辨证论治;越是高明的中医,考虑的因素越多、越全面。56、中医学也是一门宏观的管理科学,与管理国家道理相通。十个秀才九个医,熟读经典,“不为良相,则为良医”。57、朱熹写过一首诗,论人体自愈力的奥妙:“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58、中华文化提倡人与人和谐相处,民族与民族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尤其是对于人体,非常讲究“阴气平和,阳气密固”, 保养正气以滋润性命,顺应四时而养生。59、中华文化是皮,中医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60、若没有中华文化底蕴,学中医只能当医匠,而非医师。 61、离开了中华文化、离开了阴阳五行,不仅学不好中医,解释不了中医,也永远理解不了中医。62、西医采用逻辑分析思维;中医用形象演绎思维。二者在思维上没有共同语言。百年来,总有人要用西医思想解释中医,如同用芭蕾舞改造京剧,解释不通就说中医不科学。63、中药讲药性,不讲成分。64、中医用药的偏性,纠正人体偏性,就是治病。65、肝不可直接补,一补就上火,所以减少肝脏的负担就是补。这就是中医的辩证思维。66、价值观得病的人,迟早会生病。67、食物虽能养身,但不要贪嘴,不要暴饮暴食。68、地菜乡米,少荤多素。69、人可以讲卫生,但是不能形成洁癖怪瘾。70、心中怡然恬淡的人,由内而外散发着健康之美。71、保持心情平静淡定。喜怒哀乐一旦过度,就会伤害身体。古人说,思伤脾、忧伤肺、喜伤心、恐伤肾、怒伤肝。72、心静如水,能够蓄养精气。73、行善积德,能够滋养心灵。74、热了开冷气,冷了开暖气;白天不起,晚上不睡,导致我们的感官不再敏锐而有弹性。75、鸟因迁徙而羽丰,兽恃蛰伏而体壮。人是宇宙的细胞,需顺应天时而动。76、四季更替,植物生长,花开花落,生老病死,这些都是自然的神力。77、治心病是正本清源。”

100种常用、常见、常考中药的功效及适应病症!中医基础内容

临床中药学、中成药学和方剂学是执业中药师里常考内容,同时也是各位中医医生在工作中会遇到的,以下100个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有凉血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特性的是牡丹皮

2.安息香的功效是开窍辟秽,行气活血,止痛

3.当归的功效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4.栀子金花丸主治肺胃火盛所致的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5.黄氏响声丸功效疏风清热,利咽开音

6.柴胡的功效是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7.天花粉的功效是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8.主治阴虚盗汗遗精,骨蒸潮热的是黄柏

9.治疗胃气之要药的是旋覆花

10.主治嗳气,呃逆,呕吐,喘息的是赭石

11.具有滋阴润肺,补脾益气作用的是黄精

12.知柏地黄丸的功效是滋阴降火

13.用于治疗肝胆湿热、脾肺郁结所致的黄疸的是茵陈五苓丸

14.玉屏风胶囊的功能是益气,固表,止汗

15.玉屏风胶囊的主治病证是表虚不固所致的自汗,症见自汗恶风,面色晄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16.正天丸主治颈椎病型头痛;肝阳上亢引起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经前头痛;神经性头痛

17.参苓白术颗粒的功能是补脾胃,益肺气

18.中成药桂枝茯苓丸中君药是桂枝

19.地骨皮配桑白皮用于肺热咳嗽

20.红花的功效是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21.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作用的是板蓝根颗粒

22.益心舒胶囊主治气阴两虚;冠心病心绞痛症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脉结代;瘀血阻脉所致的心悸

23.金锁固精丸的功能为固肾涩精

24.艾叶的主治病证有虚寒性出血证,尤宜于崩漏;虚寒性腹痛;妇女带下及湿疹,疥癣

25.能透疹止痒,为解表散风通用药的是荆芥

26.大黄的主治病证有热毒疮肿、水火烫伤;血热吐衄便血;湿热黄疸;瘀血经闭

27.槟榔的主治病证有绦虫病;疟疾;虫积腹胀;水肿

28.郁金的主治病证有胸腹刺痛、症瘕痞块;热病神昏癫狂;血热吐衄出血;湿热黄疸

29.羚羊角入煎剂,成人内服一日用量是1~3g

30.补骨脂具有的功效是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补肾壮阳

31.济生肾气丸既能温肾化气,又可利水消肿

32.独活寄生合剂既能补益肝肾、祛风除湿,又能养血舒筋

33.清热散风、明目止痛,主治外感风热之暴发火眼的药是明目上清片

34.黄芩的主治病证是胎热胎动不安

35.某男,35岁,胸闷而痛,痛彻背部,气短喘促,舌苔白腻。证属痰浊阻闭胸阳之胸痹。治当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宜选用薤白

36.某女,26岁,3月来情志不舒,胸胁、脘腹胀痛,嗳气食少,月经紊乱,痛经,证属肝郁气滞,治当疏肝理气,调经止痛,宜选用香附

37.仙鹤草除能收敛止血,解毒杀虫外,又能止痢、截疟、补虚

38.既破气行血,又消积止痛的药是莪术

39.竹茹除清热化痰外,又能除烦止呕,安胎

40.麦冬的功效是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41.某女,31岁。眩晕1周,兼见吐衄咳嗽,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证属肝火犯肺。宜用黛蛤散

42.某男,45岁。心胸烦热5天,兼见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咽喉肿痛,大便秘结。证属火热内盛。宜用导赤丸

43.清肺抑火丸的功能是清肺止咳,化痰通便

44.苏合香丸的主治是痰迷心窍之痰厥昏迷

45.补中益气丸的主治是中气下陷之泄泻脱肛

46.某女,6岁。因食积致病,症见咳嗽,夜间加重,喉间痰鸣,腹胀,口臭,证属饮食积滞,痰热蕴肺,治当清热肃肺,消积止咳。宜选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47.辛芩颗粒的功能是益气固表

48.知母配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能清热化痰

49.天花粉的功能是清热生津、清肺润燥

50……巴豆的功效是祛痰利咽,逐水退肿,泻下冷积

51.天麻的功效是息风止痉,祛风通络,平抑肝阳

52.九味羌活丸的功能是疏风解表,散寒除湿

53.平和不燥、兼利二便,又能退虚热、透表邪,为治痹症通用药的是秦艽

54.香加皮的功效是强筋骨、利水消肿

55.海螵蛸既治肺胃出血,又治胃痛吞酸

56.千金止带丸的功能是健脾补肾,调经止带

57.健脾消食丸的主治病证是脾胃气虚所致的疳证

58.既祛风解表,又胜湿止痛、解痉的药是防风

59.徐长卿的功能是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解蛇毒

60.吴茱萸具有的功效是散寒止痛,燥湿止泻,疏肝下气

61.桔梗除能宣肺利咽外,又能祛痰排脓

62.赭石除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外,又能凉血止血

63.黄芪具有的功效是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益卫固表

64.桑菊感冒片既能疏风清热,又能宣肺止咳

65.既清热泻火解毒,又化瘀凉血止血的药是一清颗粒

66.某女,60岁。因外感风寒发病,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宜选用小青龙胶囊

67.龟鹿二仙膏除温肾补精外,又能补气养血

68.既滋阴养血,又补心安神的药是天王补心丸

69.既能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又能固精止带的药是山药

70.既清热解毒,又通利关节的药是土茯苓

71.能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药是乳香

72.百合的功效是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73.某男,25岁,5天来泄泻腹痛,便黄而黏,肛门灼热。伴有发热恶风、头身痛,证属湿热蕴结兼外感风热,宜选用葛根芩连丸

74.某女,50岁,头痛眩晕1周,兼见目赤耳鸣牙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大便燥结。证属热毒内盛,风火上攻,宜选用牛黄上清胶囊

75.既降气化痰,又温肾纳气的药是苏子降气丸

76.清开灵口服液的主治病证是外感风热时毒、火毒内盛所致高热不退

77.某女,36岁,1周来,因外感病邪犯少阳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医师处以小柴胡颗粒,是因其能解表散热,疏肝和胃

78.冠心苏合滴丸的功能是理气,宽胸,止痛

79.某女,28岁,平素情志不畅,3月来胸胁胀满、经行量少、行经小腹胀痛、经前乳房胀痛。证属气滞血虚所致的痛经,治当舒肝理气,养血调经,宜选用七制香附丸

80.某男,8岁,1周来出现厌食、烦躁、恶心呕吐、口渴、胸腹胀满、大便干燥,证属食滞化热之积滞,治当消食化滞,泻火通便,宜选用小儿化食丸

81.某男,46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口舌干燥,脉微自汗。医师开具处方药物组成为红参、麦冬、五味子的中成药。该中成药是生脉饮

82.生脉饮的功能是益气复脉,养阴生津

83.牡蛎的功效是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84.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经后期、痛经、产后腹痛的药是少腹逐瘀丸

85.石斛夜光颗粒除清肝明目外,又能滋阴补肾

86.马齿苋的主治病证是热毒血痢、血淋

87.某女,50岁,头痛眩晕1周,兼见目赤耳鸣牙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大便燥结。证属热毒内盛,风火上攻,宜选用牛黄上清胶囊

88.某女,4岁,半月来出现大便溏泄、饮食减少、腹胀、倦怠懒言。证属脾胃虚弱所致的泄泻,治当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宜选用止泻灵颗粒

89.人参再造丸的功能是益气养血,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90.舒筋活血片的注意事项是孕妇忌服;妇女月经期慎用;不可过量久服;禁与强心苷类西药同服

91.某男,52岁。由肝气郁结而致脘腹胁痛、热厥手足不温、泄痢下重。宜选用四逆散

92.人参的功效是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益智,生津止渴

93.瓜蒂的功效是涌吐热痰、宿食,外用研末吹鼻,引去湿热

94.藜芦的功效是涌吐风痰,杀虫疗癣

95.黄连上清丸的功效是散风清热,泻火止痛

96.桂枝合剂适用于风寒感冒表虚证

97.血热便血宜用槐角丸

98.射干除能清热利咽外,又能祛痰

99.肉桂的功效是引火归原

100.具有清热除湿、益气化瘀功效的中成药是妇科千金片

护士资格考试:这些中医基础知识知你一定要掌握

2018年护士资格考试已经结束,虽然说2019年护士资格证考试还有一段时间,但是一些考生可能早已经做好了备考的准备了,为帮**生全面的了解2019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的相关重点,下面是考试100教育为大家整理的基础护理的相关知识,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帮助!下列哪项是虚热证与实热证的鉴别要点a发热口干b盗汗颧红c大便干结d小便短赤e舌红而干答案:b(二)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病变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归类方法。(三)卫气营血辨证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五、中医治病八法1.汗法运用发汗的方药,使病人出汗而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 2.吐法引导病邪或有害物质,使从口涌吐的方法。3.下法用通泻大便的方法,排除蓄积。4.和法用和解的方法。5.温法祛除寒邪和补益元阳的方法。6.清法治疗热证,有清热保津,除烦解渴作用。7.消法消散、消导、破削,具有渐消缓散,破坚消积作用。8.补法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脏腑虚损,以增强机体功能。六、养生与治则1.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房事有节,注意形体锻炼,谨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2.养生的主要方法包括顺时摄养,调神养生,惜精养生,饮食养生,传统健身,药物养生,推拿、针灸养生等。3.中医治则包括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治脏腑、三因制宜等。七、中药1.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中药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2.中药的四气五味四气即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中药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辛,有发散、行气等作用;咸,有软坚、散结等作用。例:能缓解拘急疼痛的药物大多具有的药味是a酸b苦c甘d辛e咸答案:c3.服药方法 中药的服药方法分为:口服给药、含漱给药、滴鼻给药、滴眼给药、滴耳给药、皮肤给药、肛门给药、阴道给药、注射给药。

  • 评论列表:
  •  瑰颈节枝
     发布于 2023-03-15 14:11:42  回复该评论
  • 、无汗喘咳痰稀。宜选用小青龙胶囊 67.龟鹿二仙膏除温肾补精外,又能补气养血 68.既滋阴养血,又补心安神的药是天王补心丸 69.既能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又能固精止带的药
  •  竹祭里予
     发布于 2023-03-15 20:34:18  回复该评论
  • 之剂》) 十、病机学 1.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
  •  拥嬉樱甜
     发布于 2023-03-15 14:08:14  回复该评论
  • 四时而养生。59、中华文化是皮,中医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60、若没有中华文化底蕴,学中医只能当医匠,而非医师。 61、离开了中华文化、离开了阴阳五行,不仅学不好中
  •  可难十雾
     发布于 2023-03-15 16:24:13  回复该评论
  • 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
  •  辙弃娇痞
     发布于 2023-03-15 20:37:55  回复该评论
  •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 5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